何謂性別平等殯葬-禮儀社/台北禮儀社/台北禮儀社推薦/板橋禮儀社
殯葬活動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存在,是人類的寶貴資產,擁有不可以忽視的重要性。在近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殯葬習俗融會了自古流傳下來的科學知識、宗教文化、社會風俗與倫理觀念,成為了一個複雜而龐大的體系。
然而,當我們以當代的觀點來審視殯葬傳統時,不免會發現其中有部分的規範與當今社會的普世價值間存在不容忽視的差距。發現這樣的差異時,不代表傳統殯葬習俗遭受了質疑,反之,我們應積極展開對話,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並審慎思考如何在傳統習俗與社會價值間尋找到平衡點。
隨著社會風氣的改變與進步,性別平等相關的議題討論逐漸在近期為大眾重視。無論是生活、工作、婚姻,甚至如何在喪葬過程中落實性別平等、保障基本人權都是極為重要的社會議題。
在台灣傳統的殯葬行為中,女性並非家族祭祀的傳承者,因此無法被記載在家族的墓碑與骨灰罈上。在訃聞署名編排時,女兒的順序也需排在男丁之後。而在儀式過程中,無論是神主牌位、招魂幡、甚至是主祭者的身份職責,依據傳統也通常是由兒子或是男性晚輩(姪兒)負責。
深究這些殯葬行為背後的原因,會發現習俗的形成都有其脈絡可循。傳統社會中,擁有經濟能力的通常都是男性,因此需要花費大量金額的工作(主祭者、頭七、尾七等大型祭祀活動)通常是由兒子負責。輔以父權社會的傳統觀念,與父母同住的兒子往往會被視為家族的繼承人,因此在喪葬活動中的地位便會顯著高於女性。除此之外,殯葬活動也會根據性別刻板印象分派男女有別的任務,男性負責的工作大多勞力密集,例如封釘、點主,女性則是負責準備拜飯以及為往生者整理儀容等。
然而,當今社會女性不僅能夠經濟獨立,社會地位也已提升。過往男女不平等的觀念顯然在家庭成員間逐漸淡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在殯葬活動中落實男女平權。祭祀過程的分工、治喪費用的分擔與訃聞的撰寫方式都應由子女間自行協商、分配,由適合的人負責或是共同辦理,不應以性別做為唯一的決斷方式。
台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其中與殯葬習俗最相關的便是該公約中的第5條第(a)款:「締約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改變男女的社會和文化行為模式,以消除基於性別而分尊卑觀念或基於男女任務定型所產生的偏見、習俗和一切其他做法。」傳統喪禮習俗中的性別角色分工是否適合現代社會中的人權觀念,著實是值得國人深思與尋求改進的議題。
下列表格摘自新竹縣政府民政處<傳統喪葬儀節順應性別平等之調整作法 >。文中針對傳統殯葬活動中常見的性別平等議題提出積極改善與解決的建議方針,鼓勵國人多加參考落實,一同讓台灣的殯葬習俗更為友善美好。